2016年12月21日,新年将至,央视一套《生活圈》和四川新闻资讯频道《观注》栏目集中报道了脑瘫患儿倪钱阳的故事,并同步在网络、微信大力宣传,藉此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到这个孩子平凡而简单的新年愿望……
13年的愿望,爬着去追寻
出生、学步、走路、奔跑……这些人们觉得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水平小学三年级的倪钱阳来说却难于登天、遥不可及。虽然有完整的双腿,可是当别的孩子都开始走路的时候,倪钱阳却依然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13年来,他从来没有尝过走路、奔跑的滋味。
双腿戴着护具、双手撑地前行,爬,是他追赶其他孩子的办法。倪钱阳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走路……”
逆境中永不放弃
倪钱阳的父母曾在外做建筑工人挣钱,倪钱阳被确诊为脑瘫后,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他们就再也没出去过。妈妈在家种地和照顾,爸爸则靠背水泥、扛瓷砖等重体力劳作挣钱,即便如此,一天也不过挣几十块钱。
2008年,倪钱阳做过一次手术,但由于费用问题,康复训练没能坚持做下去,导致了反弹。
因为给儿子治病的事,夫妻俩有一次吵了起来,越吵越厉害,倪钱阳听到后觉得是自己拖累了他们,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母亲意识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可是生活的重担又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母子俩只好无助的抱头痛哭。
好在倪钱阳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孩子,他懂得父母的坚信,站起来的决心从未动摇过,他要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个愿望。
一晃三年过去了,在母亲的陪伴和鼓励下,倪钱阳从来没有放弃过,坚持锻炼是他实现愿望的信念,在忍受不住痛苦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大声给自己鼓劲,“不能放弃,倪钱阳,你一定要坚持住呀!”
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理解也鼓舞着倪钱阳,同学帮他打饭、老师给他补课,这都让倪钱阳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也坚定了他的信心。
走路的愿望触手可及
在媒体的帮助下,倪钱阳接受了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可新教授的全面检查,作为国内知名的脑瘫矫形专家,也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委员的刘可新教授,是我国矫形外科专家及中国矫形外科领军人物,曾被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评选为“成都市十大爱心医生”。
刘可新教授告诉倪钱阳的父母,倪钱阳是由于脑瘫导致的肌张力过高,进而导致肢体挛缩,所以站不起来也无法行走。像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完全可以通过“机器人”手术治疗再结合后期的康复训练,实现走路是没有问题的。
刘可新教授提到的“机器人”手术,实际上是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引进的‘CRAS机器人脑外手术定位系统+神经调控技术’的简称,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多年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属于新一代的医疗科研成果。
刘可新教授的一席话又一次坚定了母子俩的信念,倪钱阳站起来走路的愿望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脑瘫康复专项基金助力新年愿望
然而,手术后若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倪钱阳需要在医院进行半年以上的康复训练,费用大概会在十万元左右。这让家徒四壁、负债累累的倪钱阳一家人再一次陷入绝望之中。可是,就摆在眼前的康复效果、那伸手都能摸得到的愿望,难道就这样破灭了吗?
为帮助脑瘫患者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等问题,四川省慈善总会脑病康复专项基金启动了“与爱同行”贫困脑病康复救助行动,旨在用实际行动为部分特殊脑病、贫困家庭患者提供扶贫医疗救助,并引导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定点医院就是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为了帮助倪钱阳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的领导积极奔走,在捐助了五千元的同时,也帮助倪钱阳向四川慈善总会贫困脑病基金申请了最高八千元的补助,让倪钱阳和母亲在医院安心接受治疗。
逆境中坚守,生命终会怒放
2016年即将结束了,在多方的帮助和支援下,倪钱阳有望在2017年的春天实现他多年来行走的愿望。就像片尾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前路虽然艰辛,不过在倪钱阳心里,“不管有多少冬天,他始终坚守着这份愿望,坚守着心里的那一片翠绿”!
我们也衷心祝愿,2017年,倪钱阳的新年愿望能够得以实现......